|
十大警号当心柏金逊症柏金逊症是一种慢性的脑神经退化性疾病。当脑干内称作「黑质」的部位退化,无法产生足够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,便会影响身体的活动能力,是为「柏金逊症」。然而,早期的柏金逊症病徵不易察觉,患者多会误以为是一般的机能退化,而轻微的症状往往会被跟其他小病痛混淆,令人掉以轻心。有人说:年纪大了,筋骨越来越不灵活,眼矇耳聋又手震,走路开始出现困难也是平常事。又有人怀疑:睡眠质素每况日下,时常便秘,有时又感到头晕,这是否预示著柏金逊症的光临呢?下文将为大家一一分解。
整体而言,柏金逊症的早期病徵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(又称自主神经系统障碍)两大类。
运动症状
若在活动时相安无事,却在坐下或放鬆的状态下,出现手指、腿部、下巴或牙骹轻微颤抖的情况;这种病徵便称作静止性震颤,是柏金逊症的早期病徵之一。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姆指和食指像在揉搓药丸一样颤动(pill rolling tremor)。患者通常只有一隻手指在颤抖,而非所有手指。临床上亦见过只有手腕出现震颤的患者。
诚然,剧烈运动或是受伤后肢体颤抖也许属正常现象。此外,在疾病的早期,柏金逊症的震颤和原发性震颤是难以分辨的。幸而,目前可以利用多巴胺转运体脑部显像(dopamine transporter scintigraphy),为患者注射显影剂并接受造影,便能查出脑部是否缺乏多巴胺,从而帮助断症。
柏金逊症患者书写的字体也许会变得愈来愈小,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也变得较从前挤拥;字体也有可能变得非常潦草,彷彿在手指不断颤动下写成。此外,患者握笔时手部或有绷紧的感觉。
当然,如最近手部受伤或患上五十肩,亦会影响书写,自然导致字体潦草。又例如患有白内障,同样会因为视线模糊而难以书写。因此仔细辨认病徵至关重要,倘若情况持续便要加倍警惕。
柏金逊症的另一病徵为手臂或腿部僵硬,尤其在起步时更甚,觉得脚板彷彿像被黏在地面上,但起步后僵硬的感觉便会消失。有患者能够自如跑步,起步却异常困难,必须望著地面才能把腿提起。此外,肩部或臀部僵硬或疼痛,也是早期柏金逊症的症状之一。可以留意的是,患者的手臂在走路时也许不会前后摆动,而且通常由一边手臂开始,到后期病徵扩展到双臂。 自然,手臂或肩部受伤,或是关节炎也会导致类似的情况;故宜仔细观察身体状况,不应妄下定论。
曲背也是柏金逊症的表徵之一。若是发现自己的站姿较从前扭曲或异常,便要加倍留神。需注意的是,柏金逊症造成的姿势不正确,大多指盘骨前倾多于腰背的弯曲。此外,如果是由年事渐长等因素造成的结构性曲背,患者是无法把背挺直的。但是,柏金逊症患者若有意识地挺直腰背,却能够成功。医生在检查时会著患者站立,并在其背上轻轻一推,以观察其反应。
声音变得细小和沙哑、时常被要求重複话语,并非是别人的听力下降了,而有可能是柏金逊症病徵的呈现。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也能令人的声音出现变化,痊癒后声音便理应恢复如常。若不然,便要提高警惕,留意是否出现其他病徵。
即使并非心情不佳,患者的面部表情往往缺乏变化,经常摆出严肃、沮丧或愤怒的表情,又或眼神空洞、不常眨眼睛,这被称为「面具脸」,是柏金逊症的病徵之一。通常,「面具脸」会连同声音细小的病徵,同时被患者家人察觉。不过,有些药物可能让人表情严肃呆板,但若停药后仍出现此状况便要细心留意。
非运动症状(自主神经系统障碍)
难以闻到香蕉、柠檬等气味,煮菜时也嗅不到餸菜味时,若不是患上流感或者鼻塞的缘故,便有可能是柏金逊症的病徵。
当患者躺在床上或快要入睡时,双腿也许会有蚂蚁爬过的感觉,带有强烈郁动双腿的欲望,称为「不安腿综合症」(restless leg syndrome),并与柏金逊症相关。另外,熟睡后经常造恶梦,在梦中大叫大嚷、挥舞手脚,甚至打伤身边人,而到醒来时又清晰记得梦境,很大机率是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(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)。它可以独立存在,也可以跟柏金逊症有关。虽然偶然发恶梦、睡觉时翻来覆去都是正常的,惟若经常发生及情况持续便要求医,接受睡眠测试。
每天也无法轻鬆排便看似是个轻微的问题,却可以是柏金逊症的早期症状。假如已经摄取足够的纤维和水份,但便秘的情况却持续,便要正视问题。同时,亦需留意是否正在服用可能引起便秘的药物。
轻微头晕是早期柏金逊症的病徵之一。经常感受到像晕船浪一样的晕眩感,有可能是柏金逊症的警号。到了病情后期,患者可能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,例如从椅子上站起来时会感到晕眩等。临床上亦有患者在步行时也感到头晕的个案。若撇除飢饿和睡眠不足等因素,却依然出现持续头晕的情况,便应提高警觉。需留意的是,严重晕眩至天旋地转,呕吐大作则未必跟柏金逊症有关。
结语 上述早期病徵因人而异。若出现任何单一症状时毋须过份忧心,只需继续观察身体状况。但若持续地出现多于一个症状,便应儘快求医。及早发现患病并对症下药,就能控制病徵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素,减轻疾病带来的困扰。
Source: 华专脉搏,华人专科医生协会 |